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3 09:16:34
莲与佛家、道家都颇有渊源,不仅因其表更因其里。莲花的环境,苦寒清冷;莲花的周遭,污泥淤积。莲花的头顶,冷云凝重;莲花的脚下,莫测泥深。但莲花始终尽平生力驱污去浊,苦撑重负,坚守圣洁的心灵,挺住高贵的头颅。从一个角度看,是莲为了生存而所做的努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又是生命的一种哲学,立足于淤泥,于淤泥中吸收营养,终能成就绚丽的生命。
人活着也当如莲,在现实的苟且里努力活出诗和远方。生活中,学会不争、不理、不解释,这样方可在悠长的岁月里过的顺心遂意、岁月静好。厚德的人谦和,所以不急躁;明理的人淡泊,所以不执拗。一生中,不争就是慈悲,不理会就是清净,不解释就是坚持本心,就按适合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不知不觉间,便以最美丽的样子,走过了最美好的时光。
莲把美丽给了夏天,只留下禅意给秋天。对于莲,光有夏荷是不够的,荷花、莲子、莲藕,莲的每个部分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价值。莲蓬虽没有夏荷的娇美,却一样在泥中生而不染尘埃,如同禅者在纷扰中保持清净。有人说:“莲蓬不是果实,是花。”这话其实很有道理,果实与花,都是光阴凝练出的,区别只是美的表现方式不同。人是终归要成熟的,就像是莲花的开落,留下莲蓬一个。曾经拥有再多的繁华,在谢落的一瞬间,化作了心间沉甸甸的情感,里面装着悲欢离合。内敛了,更有禅意。花归花,子归子,活得明白,得失心渐渐少去,收获内心的安宁。一世浮生一刹那,也就是花落子出。
和许多自然之物一样,天堂山的木莲花也被赋予了许多传说,而且许多传说都与禅有关。这些传说大多都寄托了人们都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其实,木莲花之禅意,是不求世间名誉、不求功德、不求颂扬的,甚至都不求被认识、被记住,它们只是在适合自己生长的地方,自由自在的生长,顺其自然地绽放的生命,释放自己的芳香。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可以做自己,相信自己,跟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不盲从信条,不盲目攀比,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因为不完美,才最真实。
中国自古热爱莲花,莲花是中华本土宗教道教的象征之一。莲花在道教象征着修行者,于五浊恶世而不染卓,历练成就。《太乙救苦护身妙经》中:救苦天尊步摄莲花,法身变化无数,忽而女子,忽而童子,忽而风师雨师,忽而禅师丈人!有句话说,心似莲花不染尘,意如止水静无波。大概是说人应让心如莲,该静时静,该动时动,落笔款款,书两三行文字,寄与桃花。一下子就风传花信,娇红稚绿了。心如明镜,只照当下,风流时就是少年,禅坐时就是老僧。
夏日过半,随着早开的莲逐渐凋落,荷塘里另一种美正悄然形成,一个个莲蓬或独立于水面,浸透一股清凉,似有悠悠琴韵漂浮,又有似洞箫般柔柔而来,一股清幽,一股禅风,长成了一份禅意的清幽。莲花的超凡脱俗,莲叶的清逸俊朗,莲蓬质朴厚重,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着生命之美,让莲的一生在诗意里成长,在画意里繁盛,在禅意里悠远,最终化作泥土化作莲藕的营养、莲子的功效,让生命之美在价值里延续。生命是一段长长的旅程,一条不知长度的路线,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走多久能到达,谁也不知道。但旅程上的每个细节与经历,却都是自己的,少了一个细节就少了一个精彩,只有如莲般到什么节点都活出该有的样子,生命的精彩才成自然天成。
荷的最吸引人的要数盛开的荷花,其实荷的一生都诗意盈盈,只是人太过关注荷花而忽视了叶,忽视了繁华落尽后的残荷依然立池间。静看满池莲叶,不禁想起陪孩子一起读的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随着童稚的朗读声从心底泛起,眼前的片片莲叶,不仅充满盎然诗意,还有无限禅意在其间。禅是一种自在,心的自在,如这莲叶般不管有没有人关注,依然在自由自在地成长、轮回。禅是不可捉摸的,又是无限亲切的。就像我们每日的柴、米、油、盐,看起来很琐碎,很平淡,但也极安逸,极稳妥,与生活息息相关、丝丝入扣。我们只需细细品味,就可体会出其中的生活禅、自在禅,就可体会到身边那些触手可及的小幸福、小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