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0:33:00
今年4月7日到4月13日是第二个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守护人民健康”。随着血吸虫病感染高风险期的到来,区人民医院医生提醒广大群众要做好防护措施,防止感染血吸虫病。
4月10日,记者在区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了解到,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广大地区。尤其在4月份到10月份,由于气温较高,雨水量充沛,血吸虫会释放尾蚴,并寄生于钉螺体内。在此期间,广大群众因生活、娱乐或水上作业等活动,频繁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或钉螺,极易造成血吸虫病感染。
区人民医院感管科工作人员李天姿提醒,春游踏青时接触到自然水域,需要警惕血吸虫,血吸虫的尾蚴是最主要的威胁,尤其是血吸虫流行的地方,尾蚴漂浮于水面,接触到人体后会迅速钻入皮肤引发感染,导致发热、肝脾肿大、腹泻等症状,长期感染可能造成器官损伤,严重危害健康。
据了解,血吸虫病及钉螺尚未被完全消除,目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降至历史最低,全国范围内已经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并计划于2030年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但血吸虫病的传播环境和因素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部分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较高。
区人民医院感管科工作人员李天姿介绍,人得血吸虫病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皮疹、发热、咳嗽或伴有腹胀、腹泻、脓血便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肝硬化,甚至死亡。前期和感冒的症状十分相似,很容易漏诊或误诊。人群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没有特效疫苗,预防血吸虫感染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接触疫水,远离钉螺滋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