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6 10:34:00
江源,人杰地灵、温情脉脉。
在孙家堡子街道新世社区的一个房间,墙上刷着可爱的卡通人物,温馨动感、童趣十足。屋内还展示了不少社区孩子用废旧塑料袋剪裁的公主裙、手工做的帆布袋、亲手编织的各种工艺摆件……
这是新世社区的微型青少年宫,每当孩子放假,就可以走进这里唱歌、跳舞、做游戏、做手工,享受欢乐的美好时光。
“我们还设置了少年儿童交易屋,孩子们有玩具、书籍,都可以在这里互相交换,提升儿童的社交能力,让孩子们快乐互动。”新世社区党委书记赵莉介绍。
新世社区人口较多,有700多名未成年人。为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社区经常性开展精彩纷呈的活动,让亲子关系在这里拉近,和谐家庭关系从这里深化。
织密护幼“安全网”、筑牢家教“防波堤”。江源区统筹布局、多措并举,全区10个镇(街)设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村和社区全部配备了儿童主任。由村(社区)工作人员、“五老”志愿者及学校老师组成工作团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江源区对辖区内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开展全面摸底排查,定期走访,签订儿童委托监护责任书59份。对于监护情况较弱的儿童重点关注,累计走访200余人次,给予关爱照护,使全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得到监护照料。利用儿童之家,针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情感支持、学业辅导等暑期活动,参与人次达300余人次。多次邀请专家在学校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活动,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提升了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
以全国儿童友好社区为标准,江源区包装谋划“儿童友好社区”项目。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儿童优先、儿童友好等实现家庭友好、工作友好、社会友好,提升城市的整体参与感和人民的生活幸福感,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农村留守儿童,是江源区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重点。农村妇联组织等部门、单位和企业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温暖力量,通过一系列举措,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招募“爱心妈妈”、“一对一”“多对一”精准帮扶,送去生活用品,关心身心健康,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母爱。协调整合社会资源,为少年儿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困难。关工委开展“暖冬行动”,为低保家庭孩子送去过冬的棉服;党组织实现“微心愿”,为大石人村16名学生送去学习文具;团区委开展“书香润童心”活动,捐赠图书100本;“九三”学社为大石人镇61名学生捐赠了文具、衣物等物资。
江源区整合全区资源,按照“阵地共用、资源共享、节俭办学、务求实效”原则建立家长学校,要求有挂牌、有机构、有制度、有场所、有师资、有计划、有效果。全区各村、社区建校率达到100%。
以心暖心,陪伴成长。
李同学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母无暇顾及,自己又面临中考压力,陷入压抑与迷茫。家长学校教师、区人大常委会干部、资深心理咨询师李淑敏与其沟通,多次促膝长谈、悉心进行疏导,让她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以更轻松的心态迎接中考。
“我们平常总想花很大的力气去改变孩子,但实际上,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唤醒我们,让我们对自己有重新的认识。当你能够把劲使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家庭就蓬勃向上、和谐温暖。”接受采访时,李淑敏说出深切体会。
留守儿童小宇父母在外打工,一直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内心极度渴望父母关爱,自卑缺乏信心。家长学校教师、江源区社工部四级主任科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丁淑艳开展帮扶。她从孩子感兴趣的动画片入手,鼓励小宇表达内心的情感、参加绘画比赛。经过多次努力,小宇自信心增强,学习更加积极,性格开朗起来。
家长守护团为特殊孩子定制卡片。卡片上“无论怎样,你的身边还有我们在”“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等话语温暖人心、润泽了孩子心田。在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刻,家长守护团成为他们情绪的港湾与心灵的支持者,帮助孩子觉察内在情绪,化解成长困境,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自己的生命课题,最终实现内心的疗愈与力量的生发,健康、自信地走向未来。
社会各界共同呵护,如今“我爱我家,更爱那份包容与温暖”成为江源无数孩子的切身感受,也描摹出孩子的幸福底色,激励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自强、自尊、自信、自洽。
记者:王博凡 于日东 申文力
来源:白山发布APP
编辑:姬广忠
初审:姬广忠
复审:李慧龙
终审:薛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