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9:02:00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甘肃,居黄河上游,滔滔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入甘南、经临夏、穿兰州、过白银,奔涌913公里,支撑起陇原大地的生态脉搏。
重要的地理位置,突出的生态功能,赋予了甘肃守护黄河安澜、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历史使命。
近年来,甘肃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坚持预防性与恢复性司法并举,不断探索创新环境资源审判执行方式,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坚定护佑黄河安澜。
两年多来,全省法院共审理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案件933件,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以安全为基,强化系统保护
甘南州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特殊,生态责任重大。
在一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司法确认案中,某矿业公司危险废物堆浸处置不到位,堆放废渣总量达900余万吨,其中堆浸渣400余万吨,渣场部分区域未铺设防渗膜,未建设截洪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甘南州生态环境局与某矿业公司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进行磋商,达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甘肃矿区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双方达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内容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且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保护要求,遂裁定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有效。
办案法官介绍,人民法院依法用好司法确认程序,对行政主管部门经磋商达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予以确认,在确保重大生态环境治理案件及时高效处理的同时,也依法支持行政主管部门与涉案企业通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程序,积极履行黄河上游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责任,共同守护好甘南“黄河蓄水池”生态功能。
山水之间,法徽闪耀。近年来,省法院不断深化对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及时出台《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意见》,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全省法院将黄河大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要求与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创新生态环境领域的裁判执行模式。持续完善从山、水、林、田、湿地等源头保护,从废水、噪声、固废、温室气体排放等过程管控,到黄河岸线保护、生态保护补偿等全链条制度设计,再到配合黄河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河湖安全保护、水资源保护、河湖管理执法三大专项行动,甘肃法院探索形成涵盖面广、层次丰富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甘肃方案”。
以生态为根,推动联防共治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非一时一日之功,也非一地一域之事。
“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黄河治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系统角度和全局高度寻求生态环境治理之道。”省法院环境资源庭副庭长周叶梅说。
近年来,省法院积极推进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协同配合,不断深化府院联动,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全面建立了对口联系、会商研判、司法指导、线索移送、行刑衔接、案情通报等工作机制。
同时,大力加强司法协作,联合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甘青两省林草部门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联合青川两省法院和有关高校院所举办黄河流域生态司法保护合作论坛,着力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司法保护横向协作模式。
此外,经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支持,省法院推动优化黄河流域甘肃段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模式,并依托“河长制”建立健全法院院长协同巡查机制,实现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同频共振、联动共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甘肃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黄河流域甘肃段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等实际,严格落实黄河保护法提出的“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按照“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目标要求,加强受损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功能恢复,做实“抓前端、治未病”,做优“抓后端,治已病”,做好“抓末端,治余病”。
——先后设立玛曲黄河湿地生态巡回法庭、大熊猫国家公园陇南片区法庭、麦积山生态旅游法庭及法官工作站等,专门办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纠纷案件,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生态法庭。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力度,统筹适用刑事、民事、行政责任,创新刑罚执行方式,探索建立林业案件碳汇补偿机制,推行易科执行制度,确保取得最佳的保护效果。
——在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10个生态司法修复基地,累计复绿面积近1.5万亩,补种补植树木逾18万余株,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
——黄河流域甘肃段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甘肃法院始终以保护黄河文化为己任,用足用活司法手段,跟进服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建设,全力保障黄河文化和历史文脉的保护、传承与弘扬。
“我们将以黄河保护为牵引,全力服务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为绘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甘肃新画卷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省法院环境资源庭庭长周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