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21:01:00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汪子轶 实习生 陆颖
八里江江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沙洲静卧,江汊蜿蜒。
浪尖,三两成群的一点墨色倏尔即逝,几度起复。这浮出水面呼吸的短短一瞬,给人类留下了追踪江豚的唯一机会。
“追豚”的人,把常见江豚处称为“江豚湾”。
自长江出巫峡,水阔流深的长江一拐弯,就容易拐出一处“江豚湾”。比如武汉双柳长江大桥下游约2公里处的江湾,是江豚出没最频繁的水域之一。
江豚择湾而居,留给人们一道关于长江的生态选择题——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期中考”。江豚用“豚丁兴旺”递交答卷:宜昌、荆州、岳阳、武汉、黄冈、九江、安庆、铜陵、南京、镇江等长江沿线城市都陆续出现了“江豚湾”。
日落下的八里江江段,这里是江豚的乐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近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沿江探访,看看这涌现的“江豚湾”里“豚口”几何、日子怎样。
“第一湾”蹲守四小时 得见母子豚
为亲眼见证野生江豚,记者将探访的第一站选在鄂赣皖三省交界的长江八里江段。因长江干流、支流与鄱阳湖水在此交汇,沿线沙洲和江汊众多,这里被誉为“中国江豚第一湾”。
落日熔金,下午7:00,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汇口镇,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八里江段泛起粉金色的粼粼波光。
日落八里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穿越仅容一人通过、由一人多高的芦苇和野草掩映的“野路”,惴惴不安地步行十余分钟,记者随着九江市柴桑区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李勇来到一片人迹罕至的江边滩涂。
李勇拍摄环保宣传标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酷暑高温下,江豚不爱露面。至此时,李勇和记者们已历连续蹲守4个小时。
“必须在零点五秒内完成对焦拍摄”“江豚摄影是动物摄影中的天花板”“生性活泼难以预测”“这就要看你和江豚有没有缘分了。”记者想起宜昌知名江豚摄影师杨河对拍摄江豚难度的形容,不禁怅惘:今天大概率是蹲不到了。
“不会的。我从今年3月起来看江豚,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李勇给记者打气说,这儿有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的江心洲——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洲岛,将“张北水道”与“张南水道”隔开了,“张北水道”因没有大型船只通航,成为江豚“冒头”的高频区域。
忽然,李勇屏息指向水面,压低声音:“看!圆脑袋!冒出来了!”
母子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三、四头江豚在他手指之处悄然探首,旋即如黑色闪电般潜入深流。其中一头幼豚紧贴母豚身侧,在记者的无人机显示屏上划出“母子豚”的温柔的弧线——真幸运,我们抓住了机会!
64岁的李勇是位纪实摄影和历史博主,退休后一直拍江豚,已积累近百小时的江豚视频。他说,江豚一天能游200公里,东到安庆、西到鄂州、南至鄱阳湖区100公里的T形范围内都能见到。尤其是八里江区域,母子江豚结对伴游的场景频现。他认为:“这说明江豚种群确实在逐年壮大恢复。”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八里江江豚保护协会会长肖海也持相同观点。他说,协会于2018年注册成立,彼时八里江段观测到的野生江豚只有4到5头。现在,每年11月底到12月初,有500多头江豚在此聚集,这是长江大保护的伟大成绩。从事江豚保护十年来,肖海见证着协会从民间自发转为官方认可,含志愿者在内有1000余位“豚护卫”。他也成了人们口中的“有缘人”——每临江湾,必见江豚。
“留住‘微笑天使’江豚,就是留住长江之魂。”肖海说,他在八里江“豚礁”附近,还见过江豚朝人吐水,状若嬉戏的美好画面。
科技守护 长江最美江豚湾诞生
驱车驶入湖南岳阳市君山区,长江在君山岛勾勒出灵动的“几”字弯。江豚彩绘雕塑,一路沿车窗向后飞驰。
江豚湾,是岳阳精心打出的一张生态文旅牌。
“最美江豚湾”名不虚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汪子轶 摄)
作为“守护好一江碧水”首倡地,岳阳市在洞庭湖与长江的交汇口打造了占地约107公顷的江豚湾景区,系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长江最美江豚湾”。
登上长堤俯瞰江豚湾,只见无边芦苇荡扮绿片片沙洲,正是《岳阳楼记》里“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盛景。
穿过芦苇荡,便见由趸船改造而成的“江豚科研救助基地”浮在江边,内设一个长宽各15米、深4.5米的网箱,一头约4岁的受伤雌性江豚正在这里康复。
江豚救助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岳阳市君山区农业农村局渔政管理站站长戴四新介绍,受伤江豚于今年4月底在南洞庭湖被渔政发现,紧急送往湖南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工作站专业救助后,5月23日转运至此。目前,该江豚尾鳍伤势基本康复,每天要吃“4顿饭”、共5公斤小鲤鱼,正在进行野化适应训练,争取早日回归长江。
“最美江豚湾”的江豚元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君山区“江豚科研救助基地”于2024年12月建成,配有巡视无人机、声呐设备、AI探头等多种智能设备,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在此设有专家工作站。
该基地水生哺乳类声影像智慧监测平台数据显示:君山岛水域每日探测到江豚活动超过1600次,有50头左右江豚在附近“定居”,并发现了4至6头小江豚。
智慧监测平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溯江而上80公里,是天鹅洲故道——长江首座江豚迁地保护区。1972年荆江裁弯形成的天然水域,成为江豚的避风港。在湖北文旅集团打造的“长江江豚苑”内,沿着浮桥走到尽头,遮阳棚里喷雾轻洒,3头江豚在科技守护下,于浮桥边嬉浪,皮肤润泽。其中,江豚“天天”已经20岁了。
江豚“天天”及其伙伴出水换气(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摄)
记者见到了守护江豚17年的饲养员丁泽良,他说,故道现存约70头江豚,野化放归从未止步。它们用种群增长回应着人类守护。
开辟“豚行道” 让江豚重返武汉城区
江豚善泳,日行百里水路是常态。
八里江水域是江豚繁衍生息的黄金水道。每年3-4月的繁殖期,长江中的江豚大多汇集于此,有的志愿者一天就能看到30余头江豚。
“没准宜昌豚、武汉豚、鄱阳豚、铜陵豚、上海豚……都在这儿开过相亲大会呢。”八里江江豚保护协会法定代表人夏友明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记者登上一艘渔政巡逻艇,60岁的邓泽林开船——他是九江市柴桑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股护渔队队长,每天早上5点便开始沿江巡查,严管非法捕捞、违规垂钓等行为,保护江豚生存环境。
邓泽林(中)和同事们照例来看江豚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中午时分,江豚“很给面子”地出现了不止一次,似乎在向老熟人邓泽林打招呼。
“十年禁渔成效显著,现在长江里的鱼虾很多,把江豚喂得更壮了。”邓泽林透露,禁渔前,江豚在别处找不到吃的,约500头江豚只能聚集在鄱阳湖一带。那时的江豚很瘦,每头体重只有50到80斤;现在平均体重在120至160斤不等,个别江豚甚是富态,找回了昔年“江猪子”的美称,很多江豚家庭离开鄱阳湖,栖居长江中。
记者和受访者们合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长江处处生机,这不仅让江豚从“稀客”变“常客”,还爱上了“串门”。随着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从上游宜昌到下游上海都出现了江豚的身影,他们越游越远,串起散落在长江沿线的每一处“江豚湾”。
护豚之念,更植根社会各界。
安庆曹湖小学的江豚雕塑与科普墙琳琅满目。校长叶昭君说,江豚保护小纵队有200余名孩子,将生态保护理念带进家庭。
曹湖小学的江豚雕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九江湖口县则打造“中国·江豚湾”综合体,淡水鱼科普馆陈列200余种鱼类,2023年开馆即迎客60万。
中国·江豚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中国·江豚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中国·江豚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苑”内有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示范基地科教中心,将江豚保护与科普文旅有机结合。
天鹅洲长江江豚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既然江豚有‘街溜子’的网名,喜欢一家子一起串门,甚至晨游鄱阳湖,午抵鄂州花湖。”夏友明提议,能否在江面上留出500米“豚行道”,让往来船只避让江豚的迁徙路?中国科学院水生所郝玉江研究员肯定了江豚喜欢沿江漫游的特点,他介绍:“武汉白沙洲、天兴洲、新洲双柳频现江豚家庭,双柳长江大桥下,人类的‘施工不扰’换来江豚从3年前的2头增至近20头。”
“甚至有人拍下过黄鹤楼与江豚的同框照片。”一旁的王克雄研究员补充道,武汉正在打造“中国江豚湾”,可以依托水生所的技术优势,“人工繁育+野生放归”双轨并进,让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回应武汉市民“留住长江生机”的殷切期望。
水生所里的江豚和饲养员互动(受访者供图)
十年禁渔,行至中道,1249头江豚的种群答卷,长江边动辄涌现的“江豚湾”景区,是母亲河最温柔亲昵的呼吸——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当人类给了江豚“不打扰”的温柔,长江便以越来越多的“微笑”作答。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