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5 14:13:00
冀南大地的秋日,微风拂过,磁县路村营乡圣水洼村的清晨格外热闹,而曾经的圣水洼村“下午四点街上就见不到人影”,黄土坡上难寻像样产业,年轻人揣着行李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空荡荡的院落。如今,一根小小的辣条改变了村庄的命运,不仅让百余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让村集体经济从“零”起步,成长为年营收超千万元的 “共富引擎”。
从“空心村”到“活力村”:街头巷尾的烟火回归
“以前啊,村里静得能听见风吹树叶的声音。”72岁的圣水洼村村民杜大爷坐在村口,指着进出的货车感慨道。
那时,圣水洼村没有支柱产业,年轻人要么去县城当建筑工,要么去南方的电子厂打工,每年只有春节才会短暂回来。“下午四点多,太阳还挂在天上,街上就没人了,家家户户关着门,只有老人带着孩子在院子里玩,冷清得很。”
改变,始于2022年那个夏天。乡贤李文武带着1000万元资金回到村里,在村集体的支持下,租下闲置的旧厂房,办起了磁县康圣食品有限公司。当第一台辣条挤压成型机运转起来时,不少村民都围在厂区外看热闹,有人好奇“这机器能做出啥?”,也有人担心“咱这小村子,能把辣条卖到外地去?”
如今,这样的疑问早已被现实打消。每天清晨,家住村东头的徐俊红,送完上小学的儿子去学校后,骑着电动车五分钟就能到厂区。“以前在家只能照顾老人孩子,没收入,手心朝上向老公要钱的滋味不好受。现在在厂里包装车间上班,一个月能拿3000多块,按时发工资,还能兼顾家里,心里踏实多了。”徐俊红一边熟练地将辣条装袋,一边笑着说,脸上的红晕透着满足。
工作人员将辣条打包。
厂区外的货车装卸区,司机王师傅正忙着核对订单。“我每个月来这里拉三四趟货,这些辣条要送到郑州、石家庄的超市,还有些发往南方。以前这村子我都没听说过,现在成了‘辣条产地’,名气越来越大了。”王师傅指着车厢里码得整整齐齐的“辣李记”辣条箱,语气里满是感慨。
傍晚六点,厂区下班的铃声响起,穿着工装的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大门,有的讨论着当天的产量,有的约着去村口的小卖部买东西,曾经冷清的街道变得熙熙攘攘。村里的小卖部老板张大姐说:“这两年生意好多了,以前一天卖不了几十块,现在光饮料、零食就能卖两百多,都是厂里的工人来买,村里热闹了,我的生意也跟着火了。”
乡贤掌舵+村企协同:“共富车间”的造血密码
9月10日,记者走进磁县康圣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香辣味,却不见传统食品厂的油腻。智能机械臂在无菌环境内灵活运转,精准地完成拌料、挤压、调味等工序;传送带上,一根根金黄的辣条整齐排列,经过智能检测系统时,不符合尺寸的产品会被自动剔除。
工作人员正在分装辣条。
“我们的自动化率达到85%,从原料到成品全程可控,确保每一包辣条都符合国家标准。”李文武戴着无菌手套,指着连续式挤压成型机介绍道,“这台机器每分钟能生产200米的辣条,相当于过去10多个工人的工作量,还能保证每根辣条的粗细、长度都一样。”
这位从圣水洼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在外打拼多年后,始终惦记着家乡的发展。2021年回乡探亲时,看到村里闲置的劳动力和土地,又了解到国家对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他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当时就想,能不能找一个接地气、能带动村民就业的产业?辣条是大众爱吃的零食,市场需求大,技术门槛适中,很适合在村里发展。”
想法落地的过程中,村集体的支持成了关键。村“两委”干部主动上门对接,帮忙协调闲置厂房,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运营,还协助办理工商、税务等手续。
“我们和企业约定,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每年能获得固定分红,同时企业优先聘用本村及周边村庄的村民,尤其是照顾需要兼顾家庭的妇女。”李文武坦言,这种“土地+劳务”双分红模式,既让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收入,又让村民多了一条致富路。
在车间的质检岗位上,38岁的刘艳玲正仔细检查每一包辣条的包装是否完好。“我之前在外地打工,孩子交给老人带,每年只能回家一次,孩子见了我都生疏。现在在厂里上班,每天能陪孩子吃饭、辅导作业,工资不比外地少,还能照顾老人,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刘艳玲说,像她这样的“宝妈工人”,厂里还有40多个,大家都特别珍惜这份工作。
2024年,康圣食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年产值1400万元,年产量15万余箱,带动 100余名村民就业,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这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李文武说,每次看到村民拿到工资时的笑容,他就觉得当初回乡创业的决定没有错,“能为家乡做点实事,比赚再多钱都有意义。”
产业升级再出发:“小辣条”的大未来
在康圣食品有限公司的厂区旁,一片新的建筑工地正热火朝天。挖掘机、吊车来回作业,工人们忙着搭建厂房的钢架结构,这里是公司正在建设的二期项目工地。“二期项目总投资5300万元,占地20亩,建成后将新增食品加工车间、原料仓库、研发中心和办公用房,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李文武指着规划图介绍道,眼里满是期待。
据了解,二期项目投产后,将引进更先进的生产线,不仅能提高辣条的产量和品质,还将研发更多新口味辣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现在年轻人对零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好吃,还要健康、有特色,我们要研发更健康的配方,让辣条从‘网红零食’变成‘健康食品’。”李文武说。
更让人期待的是,二期项目投产后,将带动周边15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增加10余万元,年产值将提升至4000万元。“到时候,村里的路会修得更好,还能建一个文化广场,让老人孩子有地方玩。”李文武憧憬着未来,“我们还计划组织村民学习电商知识,把辣条卖到网上去,让更多人知道圣水洼村的辣条。”
夕阳西下,圣水洼村的街头依然热闹。孩子们在村口的空地上玩耍,老人们坐在树下聊天,厂区里的灯光亮了起来,机器的轰鸣声与村民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幸福乐章。
本报记者 王梦洁 通讯员 崔岩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