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维共融绘就呼和浩特民族团结新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3 07:52:00    

2025年9月是呼和浩特市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呼和浩特市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具象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享的生活场景。首府通过空间形态、文化浸润、经济联结、社会治理与情感交融的立体化实践,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日常互动中,真切体会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团结新路径。

空间互嵌是民族团结的物理基础。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新趋势,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新增8个街道、94个社区,建成459家“红石榴驿站”,并配套建设共享活动室、民族团结主题长廊。这些举措让各族群众在“抬头不见低头见”中拉近物理距离,为深度交融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互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呼和浩特市以文化为桥梁,通过政策宣传、特色活动、文化创新,让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互鉴共生,凝聚精神共识。回民区三顺店社区开展“民族团结大讲堂”400余期,让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植入人心。各社区通过趣味运动会、“民族故事共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日”等活动,让各族居民一起包饺子、做奶食、写春联、剪窗花,亲身感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内涵。这种文化互嵌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在心灵深处铸就了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经济互嵌为民族团结提供稳固支撑。呼和浩特市聚焦各族群众就业增收需求,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开展技能培训、孵化创业项目等举措,让各族群众在携手发展中增强获得感。各社区进一步细化服务,构建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就业帮扶站,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创业孵化阵地、政策咨询、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支持。特色增收项目更是百花齐放,赛罕区富兴社区建设培训基地,实现“课程定制—技能认证—岗位输送”全链条服务;回民区通道北街社区为陪读妈妈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新城区府兴社区开展“订单式培训”……当全职宝妈们在公益手工坊创造34万元产值,200多名妇女通过技能培训实现月收入增长,经济共赢的齿轮正带动着民族团结的飞轮加速运转。

社会互嵌是民族团结的保障。呼和浩特市以基层治理为抓手,通过建强组织、创新机制、精准服务,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中解决难题、凝聚共识。“铁三角”治理模式将党组织建在网格之上,7493个网格党小组,配备6158名专职网格员,推选7.4万名楼栋长,3000多件纠纷隐患的及时处置印证着“最后一米”服务效能。党旗引领下的业委会改革试点,使物业矛盾下降21%。新城区曙光街社区的“小马扎议事厅”里议定的换热站建设,玉泉区清泉街社区的“荷香唠嗑队”排查的萌芽问题,都体现着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心理互嵌是民族团结最深厚的基础。呼和浩特市从情感层面发力,通过解决民生难题、开展邻里活动、搭建互助桥梁,让各族群众在情感共鸣中增强归属感。各社区聚焦群众需求,用实事拉近情感距离——新城区团结小区投入3.8亿元进行改造,覆盖6026户居民,围绕传统节日举办“我们的节日”活动,让各族群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赛罕区仕奇社区针对“买菜难”开设早夜市,针对老人照料需求打造为老综合体;玉泉区万锦社区开展“邻里节”“联谊会”,各族居民围坐品尝“百家宴”……这种情感交融让“一家人”理念深入人心,筑牢了民族团结的精神根基。

从空间共享到文化交融,从经济共赢到社会共治,再到心理共情,多维度互嵌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真正走进社区、融入百姓生活。这种实践回应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路径。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呼和浩特市用社区这个最小公约数,求解出民族团结的最大同心圆。实践证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只要真正扎根于百姓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获得最持久的动力。





丨来源:青橙融媒(李海珍)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王伊蕾

相关文章
多维共融绘就呼和浩特民族团结新图景
2025-09-13 07:52:00
阳宗镇办好“小实事”服务“大民生”
2025-09-08 08:37:00
东湖评论:以社区“小切口”撬动城市“大治理”
2025-09-05 10:14:00
蔡甸区常福社区应急服务站快速反应 快速消除一起火险
2025-08-24 10:44:00
开发区公安全力护航黄河戏剧节 彰显责任担当
2025-08-23 15: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