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04:29:00
【千字说文之“寒暑”】
作者:苏 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千字文》中讲到“寒来暑往”,这个词语看似通俗,其实来源古老,意蕴深远。《周易·系辞》有言:“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寒暑是一年中最极端的两个时节,寒暑更替,便有了春夏秋冬。
《说文》:“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按照小篆字形来看,由“宀”“茻”“人”“仌”组成,“宀”表示房屋,“茻”即草莽的莽,“仌”是冰的古文,组合起来,就像天寒地冻,一人待在铺满草的屋中的图景。但从早期字形看,该字下部或无“仌(冰)”,或作“=”,因此有学者认为“寒”字下部构件,原先并非“仌(冰)”,可能是荐藉之物,也就是铺的草垫之类,和屋里的“茻”正好上下对应。
楷书中以“两点”作为“仌(冰)”的字形,还有“冬”字,小篆“冬”也是从“仌”的,看着就有种寒气凛然的感觉。然而,在战国以前,“冬”字并不从“仌”,直到秦汉文字的“冬”才加了“仌(冰)”。不过,楷书里的“两点”还有其他表达指向,比如“枣”的下部,是个省代符,因为“枣”的繁体字写作“棗”,像一串有刺的枣树枝,“朿”即芒刺,古人竖行书写,重复的文字或构件,可以简化为一个符号,至今有人还写作“々”,“枣”下的“两点”就是代替“朿”形的省代符。
《说文》:“暑,热也。”从日者声、上下结构的“暑”,战国楚简中已有出现,且有异文写成左右结构的“暏”,《说文》“暏,旦明也”,“暏”是“曙”的古字,所以这个暑并非暑热的暑。战国楚简还有一个“[图①]”,这个字从日、凥声,在楚简里是作为暑热的暑来使用的。秦汉以后,暑热的“暑”成为常用字,东汉刘熙编纂的《释名》,是一部借助音近字解释语源的名著,经常脑洞大开,其中对于“暑”的解释却非常形象:“暑,煮也,热如煮物也。”炎热酷暑的桑拿天,真就像在锅里被炖煮一样。
[图①]
二十四节气中,以“寒”“暑”命名的就有六个:寒露、小寒、大寒、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与小暑、大暑,分别是一年中最冷与最热的时候。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严寒时节,松柏常青,才可见其坚韧不拔。因此,松、竹、梅也被古人称为“岁寒三友”,松竹经冬不凋,梅花傲立风雪,于是成为了风骨气节的象征。
古人御寒消暑的措施丰富多样。比如冬天依赖衣物保暖,身着毛裘。《诗经·豳风·七月》说:“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夏历十一月去打猎,剥下狐皮,给贵族公子做衣裳。宋元以后,随着棉花纺织技术的进步,普通百姓也可以穿棉衣、盖棉被来御寒,由于棉花膨松多孔隙,棉纤维能够保有大量空气,减少热量传导,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诗经·豳风·七月》还有正月“纳于凌阴”的记载,凌阴即冰窖,正月里把冰储藏到冰窖中,以备将来之需。1977年湖北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件战国时期的铜冰鉴,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便是先秦时期藏冰的器皿实物。《周礼》中记述先秦时已有管理藏冰之事的官员,叫做“凌人”,凌人不仅负责冬季藏冰,还要司职春季在冰鉴中储藏肉食、酒醴,等到夏天,颁赐冰块给大臣。
除了冰鉴,扇子也是消暑神器,故被称为“拂暑”。根据沈从文先生研究,我国扇子的应用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古籍中也曾提到过“舜作五明扇”,目前所见最早的扇类实物,是2007年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古墓出土的竹扇。
相比消暑方式的多元选择,面对漫长的严冬,御寒的手段就显得较为单一,除了增添衣物、烤火取暖以外,古人还发明了填充“九九消寒图”的办法,以此表达对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企盼,从心理上战胜严寒。九九消寒图与“数九”习俗密切相关,数九原先是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九”,历经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后,便九尽桃花开,天气转暖,后来为了简便,数九就从冬至日算起了。九九消寒图有多种样式,比较常见的是画一支素梅,上有九朵梅花,每朵梅花九个花瓣,从冬至日起,每天给一个花瓣涂色,当把八十一瓣梅花都涂上了颜色,冬天就过去了。清代道光帝还制作了一种文字游戏的《九九消寒图》,即选取九个九画的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垂”字中间一横分开写是九画,“风”字的繁体“風”也是九画),每个字双钩印刷,从冬至日开始,每天填上一笔,八十一天后,这九个字就填满了。这幅图上,还印有“管城春满”四个字,韩愈在《毛颖传》中说毛笔被封在管城,号“管城子”,所以“管城”是毛笔的别称,“管城春满”意即用毛笔填满九个字,春天就到了。
图片由作者提供
寒暑,也可以表达“冷热”之义,《黄帝内经》中两次提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风雨冷热,是百病之源。时至今日,温度计也被称为“寒暑表”。
《周髀算经》:“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黄帝内经》:“阴阳者,寒暑也。”从更加抽象的角度来看,寒暑是阴阳的表现,寒暑即阴阳。
东晋诗人陶渊明说:“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三百多年以后,唐代诗人孟浩然又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寒来暑往,不仅见证了光阴荏苒与岁月流转,更蕴藏了天道运行的宇宙终极规律。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9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