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9:55:00
温暖故事
生命至上 • 患者至上
编者按: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医疗环境中,医护人员往往被数据和指标所包围,而忽略了护理工作中那些温暖人心、触动灵魂的故事。叙事护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它倡导通过倾听、理解和叙述患者的故事,来深化护理实践,促进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本专辑将深入探寻叙事护理的多元实践与深刻内涵,展现它在不同科室、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动人故事与成效。希望能为推动医疗人文关怀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开启一段心灵照护与医疗实践携手共进的美好旅程。
叙事护理
在医疗领域,护理工作不仅是身体上的照护,更是心灵的抚慰。每个被确诊癌症的患者,就像突然被推进浓雾中的人,眼前一片模糊,不知道该往哪走。当医生说出"癌症"这两个字时,那种说不出的害怕和痛苦,就像一块大石头重重压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患者会变的敏感、易怒,这个时候家人们更要理解、包容他们,给予他们更温暖的守护。
65 岁的李大爷罹患肺癌。入院时,他已处于肺癌骨转移阶段,肿瘤的压迫让双下肢活动受限,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从第一天踏入病房起,沧桑的脸上就写满了抗拒,仿佛在无声地宣告 “我不想说话,别理我”。家人在他面前说话都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出。在后续治疗过程中,老人变得异常烦躁,沟通极为困难。
患者育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每次治疗,整个家庭都如临大敌,气氛紧张得如同打仗一般。每次医护人员查房,都能感受到每个人的不安与疲惫。大家都知道,放疗患者的治疗周期漫长,短则十几天,长则一个半月。照这样下去,不仅患者的治疗效果会受影响,整个家庭也会被拖垮。“必须做点什么改变现状。” 我在心底暗暗下定决心。
一天查房结束后,找到与患者女儿单独谈话的机会。我将她请到办公室,为她倒上一杯热茶,轻声问道:“你爸爸最近脾气似乎不太好,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家里出了什么事?”
女儿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爸爸没生病前,可不是这样。他是家里的主心骨,虽然严肃、威严,但通情达理,一直是我最坚实的依靠。可自从生病后,他变得暴躁易怒,根本无法沟通,还经常乱发脾气。我们被他折腾得心力交瘁,现在都不太愿意跟他交流了……”
我微微点头,接着问:“你是不是觉得爸爸像变了一个人?”
“是啊,完全不像我记忆中的爸爸了。” 女儿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失落。
我继续引导:“那在你记忆里,以前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女儿的思绪仿佛被拉回了童年,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爸爸就像一座巍峨的山,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他总能轻松解决。他对我们儿女宽容又疼爱,小时候,哪怕我们犯了错,他也只是耐心教导,从不大声呵斥。” 说着说着,女儿的眼眶渐渐湿润,“我突然意识到,我好想找回小时候爸爸给予我们的爱,并用同样的爱去回报他。回想起爸爸曾经的付出,我满心感动。我怎么能因为他生病后脾气不好,就对他失去耐心呢?他可是我最爱的爸爸啊!”
在这次对话中,女儿原本因父亲疾病和坏脾气产生的抵触情绪,逐渐被童年美好的回忆所取代,此后,家庭氛围焕然一新,儿女们对老人多了几分宽容与迁就,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了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格外珍惜陪伴父亲的时光。
病房里时常飘出欢声笑语。出院时,女儿主动添加了我的微信,希望日后能就父亲的康复问题继续向我咨询。当"微信提示音响起时,我知道这场叙事护理的治愈之旅,已在这个家庭种下了希望的火种。
这种超越传统护理的心灵疗愈,让我深刻领悟:有时治愈疾病的不仅是药物,更是被重新唤醒的爱与尊严。当医疗叙事从"对抗病魔"转向"重拾温情",每个生命都能获得向阳而生的力量。
(来源:长治市人民医院)
(责编:张文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