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7:21:00
当搭载了1700余枚零件的手术机器人将实时生成的3D影像瞬间投射至5000公里外主刀医生的操作台前,一场突破空间与距离,由医生与机器人协同,全球首例超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成功完成。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来到天府软件园,对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恩思”)创始人李耀进行专访,探寻这款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初衷,了解他从科学家到创业者的故事,以及“成都造”手术机器人迈向海外市场的战略布局。他说:“医疗器械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我希望通过‘成都造’,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成都扎根,研发出更多‘聪明’的机器人,让先进医疗资源惠及大众。”
李耀
从科学家到创业者
“让机器人更聪明”
作为地道的成都人,李耀四川大学本科毕业后,赴美攻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先后参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研究,以及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中心科学研究。
一路成长学习、一路思考方向。李耀回忆:“研究生毕业时,面临重要的选择,所学的通信工程、控制算法究竟能为社会带来什么实质性改变?”当时导师的一席话,让他开拓了新的方向:“未来,机器人一定和人在一起,你应该去了解更多的医学。”
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
博士后期间,李耀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交互控制技术。随着研究深入,成都人骨子里的“创新基因”又开始不安分了。他说:“我想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这样的信念,也正是他回国创业的初心。
在李耀看来,医学机器人虽然起步晚,但整个赛道几乎是空白,有着庞大且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他解释,对医生而言,机器人是助手,能触达传统手术无法进入的“无人区”,并提高手术精准度。医疗资源不丰富的地方,机器人则是“导师”,可对医生进行培训,并辅助降低手术难度。
8年创业,摸索从“0”到“1”的突破,300余项国内外专利,李耀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医疗机器人领域的世界级难题:具身智能算法实现0.1毫米控制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全球首创低带宽远程手术系统,成功完成上海至喀什5000公里超远程无创手术;AI辅助手术系统将手术出血量缩减到1ml;打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行业垄断,降低设备成本,普惠医疗资源……
打破“达芬奇垄断”
带着六个集装箱,只身一人前往印度
李耀办公室书柜上摆放着各类医学、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英文书籍。其中,有一张合照被摆放在书柜中间位置。他说:“这张合照很有纪念意义,我身旁是德国和美国的合作伙伴,还有我们印度的‘1号’员工。”
“从成本上,达芬奇单台设备高达2500万元人民币,博恩思手术机器人的出现,让设备成本降至1/3,单次手术成本降至1/5。”至于为何将“出海”第一站投给印度?李耀表示,海外市场从设备采购到治疗支付形成了完整的闭环,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了新兴技术与服务模式,而印度已经成为全世界医疗器械厂商最重视的市场。
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手术机器人
“第一次出海是带着求知去,第二次是带着技术去,第三次则是带着产品出去。”时间回到2021年,李耀带着一个背包,六个集装箱,只身一人前往印度。当时,没有资源,没有人脉,只有一份印度排名前五十的外科医生名单。他说:“我只有一个信念,希望他们试一试‘成都造’产品。”
最终,经过9个月的努力,博恩思与印度最大上市私立医院集团MAX Healthcare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项临床研究,推进公司产品在印度的市场化进程,同时与印度最大公立医院Maulana Azad Medical College(MAMC)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临床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为什么一定要“出海”?李耀解释,“我们一直在探索全球化市场,医疗器械是全球化的产业。技术上,我们希望得到全世界医生的反馈和体验,帮助我们让机器人更‘聪明’。”他表示,能将研发成果推广到全球,打破行业垄断,降低设备成本,让先进医疗资源惠及大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扎根成都、布局全球
计划明年进入量产和销售
为什么选择回成都创业?这是李耀常被问到的问题。他认为成都有创业氛围、生活氛围,还有国际化氛围。从精神层面来说,“这是我的故乡,我对这里有眷恋。我喜欢成都人不服输的精神,热情与耐心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平衡。”
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内的医疗设备展品
谈及成都“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李耀坦言,此前因“出海”遇到资金难题,“成都市科技局带队上门,帮忙搭建与银行方等交流平台,让公司能用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解了燃眉之急。”而正是这些触达企业“痛点”的帮助,让他扎根成都信心更足。
“这里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的梦想在奋力拼搏。我相信,在成都能做出很多优秀的产品。”李耀说,成都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上下游配套完善。“成都的创业氛围,让创业团队愿意沉下心去打磨产品。”
如今,博恩思已陆续开拓了美国、德国、日本、阿联酋等海外市场。李耀透露,今年是产品商业化关键之年,明年将进入量产和销售,“让手术机器人普惠患者,改变医疗资源分布!”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摄影 杨译焮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