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高漪山:陋室不陋,山不在高|佛山市第二届青年艺术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5:33:00    

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乐从镇大墩村,老房子并不少见:晨起的老人走出老房子,将衣服挂在竹竿制成的晾衣架上,静候阳光;假期回村探亲的年轻人,提着大包小包的食材,在老房子里支起烧烤架,欢乐团圆;闲置的老民房也没有被遗忘,在村民与一群艺术家的创意里,成为了承载古村记忆与现代艺术的融合空间。

4月30日至5月4日,佛山市第二届青年艺术周举行,在主会场的大墩村,数十件艺术装置散落在村里各个角落,更有的搬进了老房子里,将空间与艺术融合,为游客带来独特的视觉呈现。

“我一眼就看中了这间老房子,虽然它不是很大。”艺术家高漪山站在同安大街16号的门前,回忆来到村里的第一印象。此次她带来的作品是《山不在高》,一件由羊毛毡和泡沫等制成的巨型醒狮装置。

位于同安大街16号的艺术装置。/组委会供图

作为致力于研究醒狮文化的艺术家,高漪山一直致力于通过画作或具体的艺术装置,以现代视角将醒狮的个中元素及其历史基因表达出来。她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应该是有文化背景、有依据,不是凭空的、空白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可能之后对它们的看法会产生变化,但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未来几百年后也会是后辈想要探寻的历史片段,还是想要认真对待。”

而“同安大街16号”仿佛另一个“高漪山”,同样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在封尘的木梁里承载岁月痕迹,珍藏起往昔故事。“房子的后面其实还有很大的地方,现在已经封住了,前厅到门廊我觉得应该有东西在这里守着,所以就创作了这个醒狮。”高漪山直言,这也是作品因何名为“山不在高”的原因,取陶渊明《陋室铭》的首句,既体现陋室不陋,也传递着“有龙则灵”的相似意境。

与此同时,村民对艺术家的热情也让高漪山动容。在她的入村经历中,遇到过不少不被理解、评头论足的情况,但大墩村的阿公阿婆却非常欢迎艺术家的到来,甚至会参与到筹备过程中。“他们很不一样,不会介意这是祖宅不能随意摆入外来物件,而认为是有了这些艺术装置,祖宅才会有生机,不会被闲置”。

高漪山与作品《山不在高》。

现场,高约2米的巨型醒狮装置伫立在前厅中央。游客从稍小的门框直视,扑面而来的便是醒狮的威严与震撼,仿佛守护神般屹立,目光炯炯,但其丰富的色彩又给装置增添了一丝灵动与亲切,吸引不少年轻人驻足拍照打卡。

高漪山表示,这也是对醒狮历史的一种现代诠释。醒狮文化的演变本身便是本届艺术周主题“乡城共生”的缩影——从乡土武馆的防身技艺,到非遗、现代艺术、品牌联名的符号,其内核始终是族群精神的延续。

“传统醒狮被认为可以驱邪避鬼,大多以凶神形象呈现;后来也成为民间练习武术或表演的工具,因为舞狮不会被官府认为是争斗或者有别的心思,这时候的醒狮多了一层喜庆。再后来,马来西亚等华侨以醒狮寄托思乡之情,它的形象也更加灵活生动。”提及醒狮外观的变化,高漪山如数家珍。而如今,人们生活富足、精神需求提升,醒狮也在多场景、多业态、多形式中有了更多元的表达。

因而,在创作这件艺术装置时,高漪山没有选择传统的竹篾和铁线以及黄、红、黑三大主色,而特别选用了泡沫和时兴的毛毡技术,将醒狮的毛茸质感以新的方式呈现,配以柔色系增加作品的温度和亲和力。

高漪山给游客签名。

“想拥有同款手办。”来自广州的大学生陈瑷茵激动地表示,自己酷爱各种文创周边和手作,第一次见到如此特别的醒狮,这对于经常看醒狮路演的她来说是一次颠覆“刻板印象”的艺术感受,希望能有同款周边产品。

文、图/顺德融媒记者赖珊桦

相关文章
高漪山:陋室不陋,山不在高|佛山市第二届青年艺术周
2025-05-04 15:33:00
广州南方学院第二届“美美与共”优秀文艺作品展演落幕
2025-05-01 07:37:00
敬畏之心(金台随感)
2025-04-29 08:52:00
广佛地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再上新跨馆借阅文献总量超1000万册
2025-04-28 11:37:00
上海,亚洲唯一一站!这部来自德国先锋剧团的超感官佳作来了
2025-04-26 1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