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9:53:00
绘画艺术的长廊里,花花草草摇曳生姿。无论是王冕的《墨梅》,还是吴昌硕的菊花、水仙,无论是梵高的《向日葵》,还是莫奈的《睡莲》……画家们都是在用他们的心头好,用花语来解人意,致敬深情岁月。
花草世界林林总总 ,画家您最钟情哪一款?
李新国先生坚定地说:牡丹,必须是牡丹。
为什么是牡丹?
因为“焦骨牡丹”的传说,因为她是武则天烧不死的“花中顶流”?
因为她是从宫廷到民间被膜拜千年、倾城倾国的“芳心纵火犯”?
“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因为牡丹定义了时间?
还是因为,她用国色芳华,造梦在清醒人间?
……
他说:美也是一种美德。牡丹有大美,象征荣华富贵,老百姓都喜欢。我喜欢她也纯粹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一)
李新国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也是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唯一职业画家,河南省花鸟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终身教授。“我为牡丹写神,牡丹为我代言”,他说,他擅长画的题材比较宽泛,最喜欢画的,还数牡丹,画之愈久,爱之愈深。他的绘画成就、笔墨风格和情感,都在牡丹画里。
新国先生出身乡土,因祖父属于“黑五类分子”,20世纪70年代,上学、工作均受到家庭出身影响。再加上三岁就没了母亲,从小就遍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20世纪80年代,自幼就有绘画天赋的新国先生考进了西安美院。从确定了要画牡丹这一国画传统题材后,他就暗暗立下宏愿:画好牡丹,为牡丹传神、立言!
他有信心。最让新国先生受益的是他对长安画派绘画传统的继承:“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在他的创作中,都可找到传承的脉络。他的老师们,刘文西 、 陈忠志、张之光、刘保申等对他既有在水墨创作上的引领感召,也有创作手法上的潜移默化。
他秉持“意在笔先”,下笔之前大量写生,深入透彻地了解牡丹。“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牡丹之美让他陶醉、震撼:姚黄魏紫,灿若云霞,层层叠叠,朵大如拳如盘如绣球,芬芳馥郁……他惊叹天地之造化,感恩古老的土地,年年绽放瑰丽“奇葩”,盛装装点人间春色。
在洛阳,他发现了一棵独特的牡丹,一棵被雷电劈去半边枝干的古树牡丹。断面上瘢痕累累,却依然在每年谷雨时节绽放出灼灼其华的花盏。这株伤残的牡丹,深深触动了他。世人只道牡丹雍容华贵、艳冠群芳,却不知她还有绝境中自愈、拼力挺起的倔强。他对牡丹的喜爱又多了三分敬重。
那一年春天在曹州,新国先生简直和牡丹一起,“长”在了园子里。一朵朵,一棵棵,看得醉心,画得入迷,过了午饭时间都不知道,甚至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也未觉察,淋湿了画面才如梦初醒,成了游客眼里“下雨天不知道往家跑的傻子”。
为了写生,他走遍了能找得到牡丹盛开的地方:秦岭、洛阳、曹州、菏泽、盐城、彭州……为写意、写情、写韵做丰厚的造型积累。勤于艺,讷于言。一幅百米工笔牡丹长卷,三年三易其稿,历时十年终于完成。上千朵造型各异、气韵生动的牡丹,囊括了牡丹十大花型、九大色系。国色芳华,锦绣粲然。百米长卷,放眼全国书画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壮举。 老师们为此惊喜不已:“哎呀不得了,新国把牡丹画出特色啦!”“新国有拼劲啊!”
熟悉新国先生的人都知道,磨难中长大的他,身上有一股子异于常人的韧劲儿。他定下的目标,从不轻言放弃。百米牡丹长卷让他登高望远、视野开阔。技法上完成了从求工写实到夸张写意的扎实积累,也达成了从工笔“苦学派”到写意“激情派”的飞跃!
但他知道把牡丹画好并不容易,因为无论是题材还是笔墨,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他要有所成就,必定得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二)
艺术的核心是表情达意。如果说山水画表现的是天地,人物画高标的是品格,那么,花鸟画描绘的则是鲜活的生命。他眼里的牡丹,心里的牡丹,什么颜色,什么姿态,怎么表现?
他说,画牡丹,牡丹得能感动你。她感动不了你,你就不可能画好。你自己都不感动,还能感动谁?他喜欢听有关牡丹的民间故事、传奇故事。据说枯枝牡丹的花瓣,平年12片,闰年13片。“奇不奇?”他对牡丹的灵性深信不疑。“牡丹的花开花落、生命四季,也是一个人流逝的岁月。”他说,一个人,有美好的盛开,也有花谢的枯萎。有积蓄力量的来年绽放,更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大爱。在他眼里,牡丹是神奇之花,花开花落都是美。
为了好好观察牡丹,他在家乡开辟了一个牡丹园,从洛阳、曹州移植了姚黄魏紫、赵粉豆绿、二乔首案红等名品优品。从灰突突的光杆儿花枝到含苞待放的新蕾,他都一一记录、写生。他信奉“尽精微 ,致广大”,他要把自己独到的观察、发现和感动通过技法呈现出来。
在他看来,古典画里的牡丹,太美太飘逸了,“古典的牡丹表现的是优雅,是历史上的行画,是讨主人心欢的。我要画的是会说话的牡丹,像一个人,她有故事,能激发你的一片联想”。
然,神乎技矣!牡丹本是神仙品,落笔最忌烟火气。世间多少牡丹画,失其筋骨而又仿色过之,落于艳俗。须知牡丹最难处在生机迥出、明媚脱俗,要求细节生动却不见雕琢之痕,行云流水却无轻浮之气。化繁为简,看似逸笔果断,实则饱含苦心安排。
这功夫,从何而来?
从热情中淬炼,在岁月中沉淀。
他是画界有名的拼命三郎,内心热情似火,性格坚毅执着,一拿起画笔,就沉浸式投入,乐在其中。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天才并不比任何一个诚实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个特殊的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至燃点。”新国先生就是那个握有特殊透镜的人。牡丹的灿烂之美,如人生之华,燃其雄心壮志,感召着他不负韶光,凝力追远。
多年来他的生活不是写生、创作,就是教学和研讨,惜时如金,不知疲倦,密集输出,佳作纷呈。新国先生深谙国画的传承画理,他的作品杂糅了多个传统大家的笔意。恽南田的没骨风神,任伯年的挥洒自如,陈白阳的朴拙率真, 在他那里,混化为浑厚古朴、灵动酣畅。作品既融合了宋人之精微、元人之文气、明人之逸气,更因对牡丹的炽爱而赋予了百花之王“豪气”。擅作巨幅的他,近500幅牡丹作品中,8-20米的大幅作品就有30幅。超乎常人想象的大体量。大尺幅,大手笔,大气象,大写意,不仅给他的作品增添了饱满丰富的“吸睛”感染力,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人画风!
那么,他的牡丹究竟“长啥样?”
第一次见牡丹花的人,见了就会明白,耀目华贵的牡丹何以被人叫作“花王”。而第一次见新国先生笔下牡丹的人,同样也会立即明白,为何他在全国花鸟画界久负盛名。牡丹雍容华贵,绘其形却不得其格者多,能画出花气者更少。新国先生笔下的牡丹,花气充盈。其设色,或丰润或典雅或酣浓,灼灼其华,丰神绰约,大气尊贵。这样的牡丹,乃为心泉所浇灌。他的作品,没有一枝独秀的折枝特写,也甚少有片石孤丛的奇艳,却是在连绵的素白宣纸之上,盛开出典雅从容的国色芳华。
在1.8米高、近10米长的大幅作品《国花峥嵘(之二)》中(尺寸:180cm×960cm),千年古松遒劲挺立,倚石牡丹如霞绚烂。你会惊叹,为什么他的牡丹美得如此大气磅礴?为什么画面还充溢着崎岖厚重的沧桑和风雨送春归的壮美?因为,他跳出了牡丹秾丽静美、万紫千红的传统窠臼,纳气韵于法度,构图局势开张,气魄雄厚,用笔老辣,用色饱满,浓淡虚实分明,将牡丹绝代风华之神韵、“焦骨牡丹”铁骨铮铮之气质,以一种奇崛昂扬的姿态,淋漓展现。他说,世人只道牡丹是“人间富贵花”,但她是在冰封大地的时候孕育生机一片。真正的生命力,不会在严寒中枯萎,而是在抗争中绽放,那才是牡丹的精神。我画《国花峥嵘》,就像我们的国运,迎来了美好春光。我期望,在我们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国运荣昌,牡丹盛开,永不凋谢!
《国花峥嵘(之一)》
《国花峥嵘(之二)》
《满园春色》
《满园春色》局部
《月下牡丹》
他主张“我手写我心”,围绕历史上的牡丹文化典故,
创作了大量系列精品,如名品系列、唐诗系列、牡丹与历史名人系列等等。金盘承露、粉面含春、花扶人醉……一朵朵明艳动人的牡丹,摇曳着文脉流传的风雅和诗情。
“笔墨当随时代”是他的艺术观,也是他的价值观。2008年,正在延安创作的他,惊闻汶川大地震,一个人站在窗前,禁不住泪如雨下。他彻夜未眠,创作了一幅灰暗的写意牡丹《五月雪》,风雪迷蒙中,落红点点。“十万人哪,砸了、埋了、没了!多少个幸福的家庭没了。还有多少个渴望荣华富贵的家庭,再也没有了奋斗的机会。那个可乐男孩,你看,就像是这下面拱出来的小嫩芽哪……”
《五月雪》
雪对植物来说是严寒和打击,唐代王维有《雪中芭蕉》,金农有《雪中荷花图》。芭蕉易坏,雪中无荷,而《五月雪》中有新生红芽簇簇。这是情之所至的墨泪之作,将多年的世路艰辛,内心慈悲, 循着笔墨,苍茫而下。
(三)
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拾级登高,硕果累累。
他的牡丹,以富丽沉郁、生机蓬勃的国花风姿高频亮相画坛:
1999年作品《无题》入选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
同年,大型工笔重彩百米长卷《牡丹颂》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2004年应邀为国务院办公厅绘制巨幅写意牡丹《神州春色》;
同年,作品《鸭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6年,《国花颂》获全国牡丹艺术大展金奖;
2008年,《写意白牡丹》获第二届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一等奖;
………
他先后在澳门、泰国、北京、湖北省美术馆、岭南美术馆、宜昌一二美术馆、河南博物院、河南洛阳美术馆和家乡驻马店市,多次举办牡丹和人物画展。
2007年,牡丹之都洛阳城为他成立了“李新国工作室”,年年春天邀他赴洛阳创作、授课; 2011年,“李新国艺术馆”在湖北武汉开馆;宜昌一二美术馆专项收藏他200多幅作品;2024年武汉成立了“新国画研究院”……
国外有个艺术家曾说:风格就是你灵魂生动的模样。新国先生是性情中人,个性与灵感的交融,让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李氏风格:清健、厚重、典雅。《满园春色》是一幅兼工带写的“融创”作品,最能体现他炉火纯青的工笔造诣和“胸襟潇洒墨花飞”的写意灵性,这幅历时十年才完成的皇皇巨作,令观者直呼“惊艳”,让展馆四壁生辉,以它19个四尺整张的大尺幅(1.3米×12.35米),成为新国先生的又一经典之作。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用墨用色上的出神入化、匠心独运,赋予了画面嘉卉逢春、云行雨施的奇妙律韵。著名美术史论家汤麟对他的作品赞赏有加:“我可以狂言一句,这么好的牡丹,后无来者我不敢说,但确是前无古人的,近60年所未曾见。”
就像牡丹“花开时节动京城”一样, 他早已名动大江南北,但却从未加入什么圈子、社团和流派,甘于寂寞,长年在教学岗位和创作田地上埋首耕耘。
新国先生笔名老三民。他坚信一个艺术家真正想好画,必须扎根于民、来源于民、用之于民。他感恩乡土养育了他,感恩乡土是灵感的源泉。2013年,他自筹资金2000万,在老家汝南县板店乡兴建了河南省第一座乡村文化艺术馆,为家乡文化发展助力。伴随着“泥土香”艺术馆建设的,是馆里培植了一个牡丹园。
牡丹?听过,没见过!
乡亲们好奇地谈论着。
谷雨时节,牡丹花开,红艳艳、粉嘟嘟、香喷喷,又大又美的“百花之王”,惊艳到了父老乡亲们。“去看牡丹”的讯息不胫而走……看罢了真牡丹,老乡们再走进展厅去欣赏他的牡丹画。“画得跟真的一样好!”家乡人用最朴实的话礼赞他的艺术成就。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汝南县专门打造了天中牡丹园。“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活色生香的天中牡丹园,声名远播,成为游人如织的春游打卡地。
老树春深更着花。2024年,73岁的新国先生为职业技术学院和黄淮学院,分别做了“我画我心—中国画创作漫谈”讲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喜欢站在讲台上,因为师生们喜欢看他画画、听他讲课。而很多人不知道,因为常年站着作画,他已多年饱受腿疾困扰。
他说,师造化,言心迹,画家要用作品说话。
总有学生问他: 一幅作品需要完美吗?
他说:不需要完美。
美是有代价的,必须牺牲面面俱到。
艺术要取不近人情的美。
美是具德的。
追求美就是修行……
还有调皮的学生问:您觉得自己的经历像牡丹吗?
新国先生爱怜地叹了一口气,笑着说,我觉得我就是牡丹啊!
千古之气,钟孕一时。一朵独一无二的芬芳牡丹,正在此处了。(通讯员 樊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