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9:34:00
□拾言
20世纪80年代的沈阳八卦街,是一幅新旧交织的市井长卷。彼时的街巷尚未经历现代化改造,青砖灰瓦的老建筑与高出一截的红砖楼房错落相间,街角的老槐树下,总有三五成群的老者摇着蒲扇,讲述着这条街的“八卦往事”——从商业繁荣与风水吉兆,到八卦阵的有趣传说。
八卦街的肌理仍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八卦阵格局,4条主街(乾元、艮永、巽从、坤后)如蛛网般延伸,巷陌交错如同迷宫,陌生人到这儿肯定蒙圈儿,老居民们闭着眼也能摸到回家的路。顺着乾元路走到底右转,准能摸到鹿鸣春的酱香;要躲开副食店排队,就从坎生路的小夹道穿过去。
圈楼(沈阳人对环形临街建筑的俗称)的马蹄形拱廊下,民国时期的雕花栏板与“振兴沈阳,繁荣辽宁,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标语重叠在一起。这座曾容纳过书馆茶楼的三层建筑,如今挤着十几户人家。
清晨是从卖牛奶人的哨子声开始的,云集广场(原华兴场)是市井江湖的中心。王师傅的修车摊率先支起遮阳伞,接着是张婶拆开木板门的声音,她家10平方米的裁缝铺兼卖纽扣、松紧带,玻璃罐里永远装着孩子们眼馋的水果糖。空气中飘着国营副食店的酱油香和煤炉子的烟火气。有老人拎着鸟笼遛弯,主妇们挎着菜筐在露天菜摊前讨价还价,曾当过知青的刘姐很会做买卖,每秤生意都会给顾客添棵香菜或小葱,这叫“添头”,所以她的顾客最多。偶尔还能见到推车卖豆腐的老王,“豆——腐——”拉成长音的吆喝声穿透薄雾,他人实在,豆腐是卤水点的,好吃卖得快。老王永远穿着藏蓝色中山装,他的独轮车停在广场西南角第三块青石板处。有次我拿粮票换豆腐时,他神秘地压低声音:“听说要取消粮票了,有粮票就多换几块豆腐吧。”果然,1993年春天,那些印着麦穗图案的小纸片,突然成了孩子们过家家的道具。
这条街的灵魂,藏在市井的褶皱里。
街角有个卖馒头的大姐(20世纪90年代初),天刚蒙蒙亮就推着白色的冰棍箱子,其实里面装满了从医大食堂批发来的馒头,还裹挟着消毒水味儿,却成了街坊们最信赖的早餐。大姐善良人缘好,街坊都敬重她。有次从宜兴来了一个卖瓷器的,花花绿绿的瓷器摆在街角很好看,我3岁的女儿看见一套小瓷瓶(鸡蛋大小)非常喜欢,一问价,人家说非得消费百元以上才肯卖。见孩子恋恋不舍的样子,卖馒头的大姐就跟卖瓷器那人说情(瓷器商借占了大姐的摊位),于是人家破例成全了我们。大姐有个上小学的女儿,聪明伶俐,丈夫是出租车司机整天早出晚归,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后来附近开了两三家馒头铺,大姐的生意就不那么好了,有时得卖到傍晚才收摊。一年又一年,眼见大姐的头发渐渐变白,再后来不见她的身影,听说她女儿已经考上了大学。
广场边缘的“钢的琴”雕塑尚未诞生,八卦街的胡同里(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多是刷了绿油漆卖熟食或生鲜的铁亭子。傍晚五点半,铁皮熟食车陆续亮起瓦斯灯。老张头的熏鸡摊总排着队,他用草纸包鸡的手法像在包裹珍贵的古籍。某日见他多找了我5毛钱,追还时他笑道:“你这实诚人,单位离家远,该去广场东头找刘眼镜换房,他手上都是靠谱房源”。
20世纪80年代的八卦街正经历微妙的转型。不知什么时候起,广场上出现了地摊式房屋中介,一块布压上4块砖头,再用小石子压着写有房源信息的信纸。交换房子只需距离工作单位近就好,交易形式粗放。那些写在作业纸上的换房信息,后来变成了美术学院一位学生的“房产中介”橱窗。那年他最先装了一部红色电话机,成了整条街的新闻。有次我见他蹲在路边啃馒头,馒头渣沾在西装领带上浑然不觉——就像这条街,新旧交替得如此自然。他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在房产中介最火爆时又果断退出,去了南方发展。
广场西北角的国营南市百货商店依然门庭若市。理发店里,老师傅仍用老式剃刀为客人修面,皮管子冲洗头的场景,成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但隔壁已悄悄开起个体户录像厅,港台武打片的海报与褪色的民国灰墙形成鲜明对比。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用粉笔在墙上画“跳房子”格子,而墙根下半埋的断碑,依稀可见“艮永路”刻字,默默诉说着街名更迭。晚上8点,居民们围坐黑白电视机前看《霍元甲》,天线在屋顶随风晃动,信号时断时续,却不妨碍邻里谈笑声穿透街巷。
这条街的灵魂,藏在市井的褶皱里。退休京剧票友在小广场拉起二胡,咿呀唱腔与自行车铃铛声交织;修鞋匠老李头的摊位前总聚着听故事的人,他从民国阔少的皮鞋讲到沈阳解放后的胶底布鞋,仿佛在演绎沈阳鞋履史。圈楼后巷的公共电话旁,1990年夏天多了台冰柜。街角公共水龙头旁,女人们一边洗衣一边闲聊,话题从粮票降价到谁家儿子考上大学,琐碎中透着时代奔涌的痕迹。
20世纪80年代的八卦街,如同一条缓慢流淌的河,既承载着旧时商埠地的基因,又映照着改革开放初期的生机。青砖缝里生长的苔藓、公共厨房飘出的炊烟、街坊互借煤票的温情,构成了时代的烟火底色。如今改造后的八卦街以民国风情墙画和文创市集重现繁华时,那些被彩绘覆盖的砖缝里,还藏着王婶杂货铺的糖渍、老张头熏鸡摊的油星,以及无数个黄昏里,街坊们围着14寸凯歌电视机争论《渴望》剧情时嗑落的瓜子壳。八卦街的魂魄,始终在每一块重新拼砌的石板下呼吸——新旧时空在此重叠,市井记忆永不褪色。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