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09:27:00
6月25日,长春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工作人员抵达杭州市,旨在为一场品牌推介会做准备,他们携带的箱子里装的不是普通农产品,而是长春的“黄金名片”——鲜食玉米。近年来,长春市不断走出“家门”,先后在北京、天津、杭州、福州、厦门等地举办鲜食玉米品牌推介会,并在各大农博会、粮洽会中频频亮相,累计促成数十家企业达成合作。同时,长春鲜食玉米还出现在22个国家和地区百姓餐桌上。这背后,是长春市以品牌建设为牵引,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的全新探索。
2025年,长春市组织实施“优质鲜食玉米产业倍增工程”,计划到2030年,鲜食玉米年产量达20亿穗,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亿元,打造全国有竞争力的鲜食玉米产业集群。如今,鲜食玉米不仅好吃,更成为长春市打开销售市场的“黄金名片”。
一穗好玉米 联农促增收
在公主岭市吉林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空气中弥漫着玉米香。随着生产线运转,一穗穗鲜嫩玉米被快速切除穗尖、清洗、装袋、封口……“从进厂到成品,鲜食玉米每道加工工序均实现标准化。”农嫂公司项目经理王小敏说。
吉林省良裕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正在包装鲜食玉米。
鲜食玉米之所以成为“长春味道”的标志性产品,关键在于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农嫂公司便是产业链代表企业之一,公司以“科研育种—订单种植—标准加工—多元销售”为主体,建立起覆盖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闭环模式。目前,农嫂公司自有和合作种植面积超过3.5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和订单农业,联农带农,每年稳定带动3000多户农民增收。不仅如此,农嫂公司还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合作开展“吉林鲜食玉米优质品种试种推广”项目,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筛选出更适合鲜食消费的新型甜糯玉米品种。
保鲜靠冷链 市场路更宽
6月下旬的榆树市,玉米地绿意正浓,种植户武双权看着长势喜人的玉米笑得合不拢嘴,“现在冷库和运输都有人管,我们农民只管‘种好、收好’。”对于鲜食玉米来说,新鲜就是生命,保鲜能力的提升,直接决定了市场的宽度和产品的附加值。
位于榆树市的陆路雪食品有限公司从冷库建设、冷链运输到销售末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冷链系统。公司冷库总容量达1.61万吨,其中容量1.5万吨的大型冷库为主仓,三个小型冷库则承担分拣和周转功能,实现分区精细化管理。在玉米采摘后,通过预冷处理迅速降温,并在2小时内入库,最大程度减少采后损耗。“鲜食玉米一旦采摘,糖分就会迅速转化成淀粉,口感变差。我们靠快速预冷和恒温储藏,保持其原有的甜糯口感。”陆路雪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在运输过程中,他们采用带有定位和温度监控的冷链车辆,每辆车装货前会先行降温,确保上车即冷,且运输途中的温度波动不得超过±1℃。
强大的保鲜和运输能力让鲜食玉米不再“只卖本地”。冷链能力的提升不仅守住了玉米的新鲜度,也守住了农民的钱袋子。陆路雪公司数据显示,自冷链体系建立以来,鲜食玉米平均损耗率从20%左右降至5%以下,农民售粮周期更灵活,议价能力也有所提升。
品牌融文化 舌尖添回味
如果说甜、糯、香是长春鲜食玉米的“味觉识别码”,那么,玉麦龙须茶则是文化的延伸。在位于公主岭市的九正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忙着将一批筛选好的玉米须投放到晾晒架上。经过挑、净、揉、配等十二道传统工序,这些本作为废弃物的玉米须,摇身一变成了“龙须茶”。
这项被列入公主岭市级非遗名录的传统技艺,最初源于民间。“老人们常说玉米须泡水利尿清热,我们小时候都喝过。”九正生物公司负责人吴广志表示,企业引入现代食品加工标准,研发出配方稳定、包装精致的玉麦龙须茶系列,并不断升级为“玉米+本草”复方饮品。
品牌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体现在资源整合和带动能力上。九正生物公司与周边村屯合作,统一收购玉米须,让原本弃之不用的“边角料”成为农民新的收入渠道。目前,九正生物公司每年带动200多户农民参与原料供应,单是收购玉米须一项,就可为每户增收上万元。
针对鲜食农产品,如今,长春市正推广九台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原料保障模式和榆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经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农业、文旅、体验为一体的综合体。在田园风光中喝玉米须茶、吃甜糯玉米、体验采摘,将成为“长春味道”品牌建设的新场景。
来 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