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走进减重门诊,只是减重的开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2 09:5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来鑫萍 李文芳 摄影 周泽楷

你的体重,国家要管起来。今年两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而在2024年,16个部门联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体重管理”火速出圈后,“医院开始设立体重门诊”、体重门诊爆满等话题屡上热搜。

实际上,在杭州,多年前,多家医院就开出各类减重门诊,潮新闻记者走访后发现,从近年来看,减重门诊就诊人数出现翻倍,就诊人群中,年轻人增多,但也不乏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群,减重需求人群非常庞大。

“医生,你能让我瘦多少?”这是很多就诊患者都会问的一个问题。

多位减重专家都表示,减重不是“一锤子买卖”,一周减掉很多斤的理念并不科学,“要像慢病管理一样持续管理体重。”

换句话说,医院的减重门诊对超重和肥胖者来说,并非“进门保瘦”,走进这个门诊,只是减重的开始。

摄影 周泽楷

医院减重专科“一号难求”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和减重有关的专科门诊有四个:减肥专科、减肥营养专科、减重外科、肥胖多学科联合门诊。有侧重营养干预,有侧重药物治疗,有外科手术,也有综合管理。

“肥胖的原因有很多种,减重只是一个结果,在此之前要找到原因。”浙大二院营养科主任张片红说,营养科的减肥专科由来已久,“很多肥胖都和饮食结构相关,需要营养治疗。”

根据张片红的观察,到减肥专科就诊的患者集中在20-40多岁人群,“我们一年的门诊就诊量大约13000多人,和四五年前相比翻了一倍。”

浙大邵逸夫医院在4年前开出肥胖减重门诊。

“刚开始,门诊就诊人数是个位数。”浙大邵逸夫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孙水雅说,如今减重门诊要限号,常常“一号难求”。

在浙大二院内分泌科的减肥专科门诊中,近年来,二三十岁的患者人数明显增多。

“有些超重的年轻人伴随糖尿病、高尿酸,有些可能没有基础疾病,只是想保持好的身材。”浙大二院内分泌科医生叶凌霞说。

“医生,你能让我一周瘦几斤”

张片红表示,近90%的肥胖患者存在相关并发症,包括脂肪肝、糖尿病前期、血脂异常、高血压等,“这其中,有些并发症可以通过饮食调整、运动和药物治疗得到控制。”

减重的益处显而易见,但减重这件事并不简单。

很多人走进诊室都会问张片红:医生,我一周能瘦多少斤?

“一周减掉10斤”甚至更多的话题,经常会引发关注,但在专业医生看来,短期内的暴瘦并不可取。

“一般来说,一个月减掉4斤比较合适,一年减少原来体重的10%到20%。”这是张片红一直强调的。

暴瘦意味着更严苛的饮食控制以及强度更大的运动量,短期内减重效果明显,但难以坚持。

“减重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像管理慢病一样去管理肥胖,需要长期性。”张片红表示。

叶凌霞和孙水雅经常遇到一些患者想快速减重,直接要求:医生,我能不能打司美格鲁肽这一类的减重针?

“这类减重针当然不是适合所有人,有10%-20%的人群使用后可能不会瘦,而且即便是注射后,依然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配合适量运动。它并不能让你一劳永逸。” 孙水雅坦言。

曾经有一位年轻女孩很困惑地找到叶凌霞:我戒了奶茶、甜品,每周合理膳食,还经常去运动,为什么还是瘦不下?

“我问他坚持了多久,她说一周。” 叶凌霞有些哭笑不得,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的减重成效可能会偏慢,不能简单以一周为周期,“通过合理调整生活方式来减重的,起码要坚持半年到一年以上的时间。”

浙大二院减肥营养专科候诊区 摄影 周泽楷

很多人很困惑:为什么会复胖

前段时间,有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减肥4年后绝大多数人恢复之前的体重。

孙水雅遇到过很多“复胖”的患者,有的是在各类减重训练机构短期内暴减后反弹的;有的是治疗一段时间后,松懈了,不再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后又胖了回去。“短期内减重过快,反弹可能来得更快。”

张片红也会经常遇到一些时不时出现的“老面孔”:张主任,我去年来找过您或者张主任,我之前减肥成功了,今年又胖了。

“有些人一直在减肥的路上,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调整生活方式。” 张片红解释,合理饮食和运动始终是减重的两个重要手段,相较之下,前者可能会更重要,“如果饮食不合理,暴饮暴食,体重很容易上去,当然,有些人会觉得,我吃完去运动,但很多情况下,运动的强度远不能消耗你吃下去的热量,这也是有些人会觉得我在健身、跑步啊,但就是瘦不下去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讲,张片红主张减重患者也要到减重门诊定期随访,减重的每个阶段,相应的饮食摄入、运动方式都要调整。

减重这件事上,没有“躺瘦”

叶凌霞也持相同的观点。接诊这么多的患者中,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20多岁的女孩,172公分的身高,体重达到190多斤,伴随高血糖、月经紊乱和多囊卵巢综合征。

“她原来的工作日夜颠倒,夜班结束后吃夜宵,爱吃烧烤、奶茶。我们经过评估后给她制定了减重方案,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并重。” 叶凌霞说,女孩有很好的依从性,换成白班工作,规律作息,每周2次去锻炼,戒断高糖高油饮食,快两年过去了,体重调整到了130斤。

“减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患者暴瘦,而是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自我管理理念。”张片红说,提到饮食调整,很多人认为改变习惯太难,“其实没那么困难,不需要像网上说的那样戒断碳水或者节食,举例来说,爱吃碳水的可以继续吃碳水,但是可以把白米换成糙米,爱吃红烧肉的也可以继续吃肉,但换成红烧大排。”

减重不是一个结果,而应该逐渐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长期坚持,而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是几位减重专科医生的共识。

“很多人都想躺瘦,也有人会宣扬躺瘦的几种方法,但实际上,在减重这件事上,是不可能躺瘦的。”这是叶凌霞想告诉所有减重者的一句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事关“儿童加收”“新生儿护理”“免陪照护”!湖南医保明确这些医疗服务价格
2025-04-08 20:33:00
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市场恐慌,美股全线暴跌
2025-04-04 08:41:00
江苏一地多家医院试点“无陪护病房”
2025-04-03 13:22:00
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宣布全球开放病患登记
2025-04-03 11:17:00
第一观察|从这些故事,体悟“徙木立信”的坚定决心
2025-04-03 10: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