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8:40:00
大皖新闻讯他叫王山青,从青葱小伙到知命之年,37年来无怨无悔,用心用情守护着安徽省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418亩山林,新发现国家Ⅰ级保护植物野生银杏树3个小群落、1个野生红豆杉种群,监测到国家保护野生动物57种……。日前,大皖新闻记者来到歙县王山青工作的地方,还原王山青37年来的守护山林生活。
打小就有清凉峰有感情
“我的父亲是护林员,打小跟着父亲进山、巡山,我对清凉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给我取名‘山青’,意为山清水秀,希望我继续守护好这里的大山。”和记者聊起自己这37年的职业生涯时,王山青这样说。
1984年正月,14岁的王山青跟随过年值班的父亲进入清凉峰自然保护区。面对着这样一座大山,这个14岁的少年产生的是对大自然深深敬畏和向往。“那一年特别冷,我看到山上冰雪在龙须草上披挂下来,晶莹剔透,非常美。”在向记者分享这个瞬间时,他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
清凉峰是天目山的主峰,海拔1787.2米,为华东地区第二高峰,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山林里常有野兽出没,山脚下人迹罕至。
1988年,年仅18岁的王山青成为一名护林员,踏上守护清凉峰的工作岗位。
那时候的条件之艰苦超出想象,不通水、电,住的是土坯房。一到晚上,保护站和大山一起隐如无边的黑夜之中,这里几乎成了与世隔绝的世界。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来这里。
“刚到单位那会儿,可能是自己有一份工作的自豪感吧。后来干着干着,就渐渐爱上了这里。”在与清凉峰日复一日的长相厮守中,王山青渐渐藏起对远方和大城市的向往,与护林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王山青无怨无悔守护着清凉峰保护区41418亩山林,这一干就是37年。
出发前,王山青(左)向队员交代注意事项。
有山有水的自然风光,初见惊艳,看久了也会审美疲劳。在有些人的眼里,成天在山林里钻来钻去,该有多么枯燥。而,王山青在这座大山里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每一座山峰,你换个角度,它呈现出的样子都不同;你认真看,每一株植物都和你上次看到不一样。”
刚开始,王山青巡山时通常是背一个帆布包,包里的“装备”非常简单:几块米粿当干粮,一个笔记本和笔随时记录,一把柴刀开路兼做防身。巡山,这一天有十几小时都在山上。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山泉水。“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感觉很快乐、很充实,一天不上山全身都不自在。”王山青笑着说道。
后来,为了方便观察和记录,巡山装备又增加了照相机和望远镜等。37年来,王山青走遍了保护区内的每一片山林,清楚每一条沟的位置,熟悉每一种植物的分布地点,这里已然成了他的“家”。
搜救驴友20余次
除了巡山管护、护林防火、观察森林病虫害情况,王山青和队员们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救人。“有时大晚上接到电话,我就知道坏了,又有人被困山上了。”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也吸引了一些驴友的注意。王山青和同事们每到节假日都会加大巡查频率,对重点部位、重点地段、重要时段进行蹲点防守,在进山主要路口设置安装视频监控,主要区域定位安装警示牌,警示宣传牌上注明紧急联系电话等。可是,因为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大,上山通道很多,总是防不住那些擅自登山探险的人。
王山青和队员们在巡山。
有一天晚上,王山青接到紧急求助电话,说有两位驴友在清凉峰下山途中迷路了。由于山里信号差,无法定位,他们也说不清自己在哪里。王山青和队员们打着手电、背着装备,根据对方提供的信息一点点判断。历经数小时后,终于找到了这两个人,王山青忍不住上前毫不客气地将其“尅”了一顿。
清凉峰地形复杂、沟谷纵横,部分地段还属于高海拔山区、气候复杂,即便是在夏季,夜晚气温也可能下降到很低。如果在山里迷路,非常容易发生意外。
据统计,这些年来,王山青组织带领人员搜救失踪驴友20余次。
37年来成果丰硕
在清凉山自然保护区办公区张贴了不少照片,有自然风光,也有动物和植物。4月11日,王山青向记者介绍照片上的内容,时不时补充一句“这个是我拍摄的”。
王山青不仅自己拍摄,还鼓励队员用相机抓拍记录清凉山保护区里的一草一木。“我常给队员们讲,你巡一次山,哪怕你留下一张照片。那么若干年后回头看看,你就能积累下很多个精彩的瞬间。”
王山青(前)一边巡山一边讲解。
为深入了解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2015年起,王山青积极联系安徽师范大学专家合作,推动红外相机监测项目。“我们人员不多,通过在野外布置22台红外相机进行网格化监测,定期提取数据资料,全方位监测野外动物活动情况,不仅能弥补人员不足上的短板,还能借助器材深入分析野生动物的习性、分布规律和种群变化趋势。”
在王山青的努力下,保护区建成了黄山市规模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科技馆。科技馆馆藏各类野生动植物标本640余件,以及近些年来红外相机监测的野生动物珍贵影视资料成果和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视宣传片,成为当地科普和研学的重要场地。
王山青巡山到揽月台。袁中锋/摄
在王山青和队员们的尽心守护下,清凉峰连续36来未发生森林火灾,连续18年无一起盗挖植物和偷猎动物案件,新发现国家Ⅰ级保护植物野生银杏树3个小群落、1个野生红豆杉种群,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长序榆60余株,成功繁育出长序榆种苗450余株,填补了安徽省长序榆育苗空白,监测到国家保护野生动物57种。王山青先后荣获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个人、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与大山为伴、听林涛当歌、和树木厮守......王山青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清凉峰。“我要像清凉峰的‘梦笔生花’一样,把悬崖扎住,扎根基层,这辈子我也就干这一件事,就是守护好清凉峰的一草一木,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要做这座大山的儿子!”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 徐琪琪 摄影报道
记者手记
心里装着大山
“清凉峰海拔1787.2米,保护区有41418亩山林,目前我们监测到的国家保护野生动物57种……”在向记者介绍清凉峰的情况时,这些精确到个位甚至小数点后的数字,王山青都能脱口而出。“这不需要做准备,都在心里装着呢。”王山青说。
4月11日中午时分,王山青和他的队员结束巡山后下山。回保护站路上,王山青车子开得很慢。不时有村民过来打招呼,王山青立刻切换成当地方言模式和对方攀谈。那些寒暄的话语,亲切而自然,成为王山青每次巡山来去路上的“画外音”。
“这么多年,也曾有过很多机会调出去。可是我哪儿也不想去,我就守着这座山。”与这座大山37年的长相厮守,清凉峰的一草一木都装进了王山青的心里,并已和他血肉相连,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编辑 许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