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风口财评|莫让养老贷成了“精算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9:07:00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突破79岁,养老金融产品持续丰富。近日,超40家银行推出“养老贷”的消息引发热议。所谓养老贷,即银行借钱给客户补缴养老保险,资金直达个人社保账户,通过补缴提升缴费档次,客户在退休后将领取更多的养老金。这为因资金短缺而无法足额缴纳养老保险的人群带来保障,然而,其背后潜在的政策波动与代际债务转嫁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从设计逻辑来看,养老贷的推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从产品机制看,借款人可最高贷款9万元补缴保费,退休后用养老金抵扣月供,盈余部分留为自用。以湖南某地市为例,通过养老贷补缴,个人退休后每月可比不补缴时多领取养老金21元。对于未参保需补缴、已参保欲提档或短期资金紧张的人群而言,的确是一剂缓解养老焦虑的“速效药”。

然而,养老贷背后的风险同样值得警惕。首先,贷款周期长达15年,期间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据悉,借款人多为59岁11个月的临近退休者,长达15年的借款周期中,参保人的健康状况难以预测,如果借款人中途身故,剩余债务可能会转嫁到子女身上,给家庭带来额外负担。其次,养老金政策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养老贷的设计跟不上政策调整,也可能导致个人收益不如预期。再者,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长期贷款意味着更高的信用风险。经济环境的变化、借款人收入的不稳定等因素,都可能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养老责任的悄然转移。部分养老贷以“减轻子女负担”为宣传点,实则可能将家庭赡养压力转化为代际债务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银行将养老贷包装成“社保政策”,模糊了政府公共服务与商业营利的边界。金融介入养老必须坚守“补充而非替代”原则,而当下养老贷产品却使养老从基本权利异化为信用消费。因此,必须为养老贷设定严格的伦理边界,严格定位适用群体、建立代际债务防火墙、强化政策托底功能。

养老是民生考题,而非单纯的金融命题。面对超40家银行的热情推销,我们更需清醒:金融可为养老添砖加瓦,但无法替代制度的保障。若缺乏制度性保障,这些看似提供保障的“砖瓦”,很可能堆砌成困住晚年的债务围墙。唯有筑牢风险防火墙、强化政策协同,方能让养老贷成为“雪中炭”。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许耀文)

编辑:张亭旺

相关文章
风口财评|莫让养老贷成了“精算债”
2025-07-11 09:07:00
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比去年早35天
2025-07-10 15:03:00
江西峡江农商银行批量对接客户金融需求
2025-07-10 15:02:00
果然视频·看天下|“解放美国”!美“独立日”变“抗议日”
2025-07-06 16:06:00
马斯克宣布“美国党”成立;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上调丨南财早新闻
2025-07-06 0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