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1:28:00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史传芝)当阳光洒在博格达峰上,59岁的杰恩斯汗·沙拉皮开始一天的忙碌。给家里养的骆驼挤第一遍奶,赶着骆驼外出放牧。
“这是我的劳动,也是最好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杰恩斯汗·沙拉皮是达坂城区阿克苏乡的一个普通牧民,也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布尔克特毕(鹰舞)的代表性传承人,穿着一身重达20多公斤的行头表演鹰舞,需要体力。
图为:杰恩斯汗 ·沙拉皮(左)与儿子 古丽米娜 ·艾力哈孜(资料图片)
“鹰舞是我们家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又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要承担起传承的责任,把它传给下一代。”杰恩斯汗·沙拉皮这样说,也这样做。在多种场合表演鹰舞、走进学校担任舞蹈老师教孩子们学习鹰舞,他将从驯鹰传统中衍生出来的舞蹈淬炼成了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让大家在共同学习中加深了解、增强认同。
杰恩斯汗·沙拉皮是兄弟姐妹中年龄最小的,父亲在世时,把有关鹰舞的绝学都传给了他。他不仅会跳鹰舞,还会制作表演鹰舞用的整套行头,包括鹰和狐狸扮演者穿的服装。
“鹰舞,充分利用伸头、挥动双臂、扭身俯冲等动作塑造鹰的形象,通过猎鹰捕捉狐狸的整个过程,艺术地表现了它奋勇战斗,坚韧不拔,最后终于抓获狡猾猎物的艰辛历程。要跳得更逼真,服装很有必要。我自己做了舞服。”杰恩斯汗·沙拉皮说,整个舞服用7张黑色的山羊皮缝制而成,借助弹簧和支架支撑,牛角制作鹰嘴,山羊角制作鹰爪,内里橙色的玻璃弹珠做鹰眼,让雄鹰更加灵动。
在各种文化活动舞台上,换上舞服,跳上板凳,向两侧展开翅膀的恩斯汗·沙拉皮总能赢得热烈的掌声、欢呼声。
2017年,达坂城阿克苏乡中学邀请他担任少年舞蹈老师,他欣然应允,不计报酬担起传承重任。2023年,达坂城区东沟乡小学鹰舞社团成立,他又走进社团指导孩子们舞蹈动作,带着孩子们一起表演鹰舞。多年来,他已培养了23名传承人,指导了各个民族的无数人鹰舞动作。
图为:1月22日,在大巴扎步行街“打起手鼓 舞起龙”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活动现场,达坂城区社火表演队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杰恩斯汗·沙拉皮,用舞蹈语言演绎捕猎的故事。 (资料图片)
2024年12月启动的“打起手鼓 舞起龙”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活动中,杰恩斯汗·沙拉皮带着东沟乡小学鹰舞社团的孩子们走进大巴扎景区,用舞蹈语言向五湖四海的游客演绎了雄鹰捕猎的故事。
12岁的诗娜尔·木然提扮演一只小鹰。“爷爷说,鹰舞不是模拟动物的过程,而是对传统游牧生活的还原和传承。他教的不只是舞步,更是各民族相互学习、守望相助的道理。”诗娜尔·木然提说,她很喜欢鹰舞,会坚持学习、一直跳下去。
“当下的年轻人,早已告别了游牧生活。怎么让鹰舞发扬光大,需要多想办法。”每当说到鹰舞,杰恩斯汗·沙拉皮总会下意识地伸展着胳膊,有时候还会前后左右地扭动着脖子,这是他积累多年的功夫,也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习惯。
阿克苏乡打造了“鹰舞庄园”,这里设计了“非遗传承三步法”:让游客先通过VR体验鹰眼视角的牧场,再穿戴电子感应舞服学习鹰舞基础动作,最后在“民族团结林”亲手栽种象征团结的树苗。
在此基础上,杰恩斯汗·沙拉皮积极参与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结合的各项工作中,带动牧民转型。2023年组建“鹰舞文化合作社”,杰恩斯汗·沙拉皮教牧民制作鹰羽书签、讲解鹰舞舞蹈内涵。牧民巴合提经培训成为了文化讲解员,不仅能讲鹰舞历史,也能表演几个鹰舞动作。“做了讲解员,年收入都翻番了。我还要多学习,学鹰舞动作,了解各个动作背后的故事。”巴合提指着毡房里挂着的各民族游客合影说,自己了解了,才能更好地宣传。
结束放牧回家,杰恩斯汗·沙拉皮总会打理自己的鹰舞舞服。“衣服是不轻,不过我都习惯了,还能跳,没啥问题。”杰恩斯汗·沙拉皮说,看着越来越多人喜欢跳鹰舞,看到鹰舞表演很受欢迎,他很高兴也期待能教更多人学习鹰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