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7 11:17:00
项目是创新的“船”,载着产业升级的使命破浪前行;科技是发展的“帆”,引领区域进步的航向乘风而上。
2025年以来,南昌秉持“科技项目为王”的理念,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发力,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创新环境优化升级等一系列举措,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今年上半年,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南昌成果尤为显著——2025年省科技重大专项有6项在南昌布局,占全省总量的2/3,彰显了南昌在全省科技创新中的“领头雁”地位,南昌凭借强大的科技硬实力,昂首朝着区域科创中心的目标不断迈进。
关键技术攻坚:
以“靶心思维”突破产业瓶颈
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命门”。2024年,江西省重点围绕“1269”行动计划和六大未来产业领域遴选重大专项,提出到2030年实施100个左右重大专项项目,力争形成市场领先的标志性成果。南昌将科技项目作为突破“卡脖子”难题的“手术刀”,精准对接全省战略、聚焦产业痛点,在前沿领域掀起一场场“攻坚战”。
今年上半年,在全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中,南昌6个项目成功突围,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光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
从智能驾驶的“国产突围”到光通信的“硬核攻坚”,每个项目都是一次对产业命脉的守护。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智能驾驶商用车开发与产业化”项目,直指商用车核心技术“卡脖子”痛点。“面对国际竞争压力,核心技术国产化是必由之路。”江铃汽车智能驾驶研发人员江会华的话语里道出了产业心声。该项目从智能底盘、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突破,最终将覆盖智慧环卫、货运、接驳等多场景,预计2028年智能驾驶商用车市场规模超1.4万亿元,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对产业链安全的坚实守护。
在光通信领域,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牵头的“高速光通信激光器”项目则承载着打破欧美垄断的使命。随着AI大模型发展,800G、1.6T光模块成为数据中心核心需求,但50G、100G VCSEL芯片技术长期被国外掌控。“本专项就是要攻克100G NRZ VCSEL芯片量产难题,打通‘芯片—器件—模块’全产业链。”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将带动社会投资超10亿元,形成产业链产值10亿元以上,为AI算力场景筑牢“光传输底座”。
成果转化提速: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闭环发力
关键技术的突破只是创新的“上半场”,让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技术图纸”变为“市场产品”,才是科技创新价值的终极体现。
今年,南昌启动市科技重大专项“1030攻坚行动”,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引领、协同创新、全链布局”,聚焦南昌市重点产业链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让市场需求“出题”、创新资源“答题”。2024年下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江西兆驰半导体等单位的8个重大项目通过验收,其中不少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这种“研发一批、成熟一批、转化一批”的节奏,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也为后续更多项目冲击省级、国家级专项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成果的枝繁叶茂,离不开生态土壤的深耕细作。南昌以研发投入为“活水”、人才平台为“梁柱”、制度改革为“钥匙”,构建起“全要素支撑”的创新生态,这正是其能持续占据全省科创“半壁江山”的核心密码。
人才与平台的“双向奔赴”为创新注入核心动能。南昌通过开展“一企业一博士”行动,为87家企业匹配115位博士,“企业出题、博士解题”的协同模式让产学研用精准对接;深化与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全省“国家队”中占比达62.5%。这些平台与人才的集聚,不仅是“智力密度”的提升,更是“创新高度”的支撑。
“围绕‘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定位,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作为主线。”南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研发平台管理方式,推动更多平台升级为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南昌正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生态“土壤更肥、水分更足、阳光更暖”。
(洪观新闻记者 黄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