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11:23:00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王志顺 周荣光 评论员 王彬
据视觉中国
8月11日,吉林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发布《关于白城市拟推荐申报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候选人的公示》,其中一名候选人齐某的孝老爱亲先进事迹,引发关注。公示内容中提到,齐某,女,2002年出生。践行孝道的简要事迹为:工作中,她耐心帮老人用手机办业务、教操作,入户帮做家务;生活里,记挂父母喜好,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这本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温情片段,却在公示后迅速点燃网络质疑:“这些‘寻常事’,真能支撑起一个省级好人荣誉候选人的身份和资格吗?”
所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
真正的榜样力量,不在于光环的耀眼程度,而在于光芒的纯粹质地。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传统。雷锋同志做一颗“永不生锈螺丝钉”的坚持,王继才32年如一日守护开山岛的坚守,张桂梅每天清晨为女生点亮的路灯,这些伟大的精神丰碑,无一不是由无数平凡的累积铸就。齐某记住父亲口味的行为,正是孝道最朴素的实践形式。在“父母在,不远游”渐成奢望的当下,这种对至亲体贴入微的关怀,本身就承载着珍贵的道德价值。正如董必武评价雷锋时所言:“所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
然而完善的评选机制应当致力于构建完整的价值叙事:除了温情点滴,候选人是否在困境中坚守孝道?是否将这份细腻延伸至更广阔的社区服务?若有可量化、可验证的细节支撑,争议或许就能避免。(王志顺)
评价体系须科学
这场争论折射出公众对道德评价科学性的期待。我国现有各级道德荣誉超过200种,但评选标准往往存在“上下一般粗”的现象。中国社科院2023年发布的《道德建设评估报告》指出,缺乏分层评价体系导致42%的基层道德榜样面临“够不着上级标准,又超越本级要求”的尴尬。理想的道德生态系统应当如金字塔:社区表彰孝敬父母的“好儿女”,市级评选服务社区的“热心人”,省级荣誉聚焦见义勇为的“勇敢者”,国家级楷模则留给那些感动中国的精神丰碑。这种分层设计既能避免“小善大夸”的违和感,又能防止“大德小彰”的价值流失。
如何增强道德评价科学性?浙江宁波“道德银行”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该体系将善行分为“家庭美德”“社区公德”“社会大德”三个层级,分别对应积分兑换、社区表彰、媒体宣传等不同激励方式。这种差异化评价机制实施两年来,居民参与道德实践的积极性提升57%,而关于“评价标准不公”的投诉下降73%。这说明,当“多给父母盛碗饭”的孝心与“洪水中的逆行者”的壮举都能在合适维度获得认可时,道德评价才能真正形成“春兰秋菊,各擅胜场”的良性生态。(周荣光)
透明度和公信力是关键
评选机制难逃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质疑。一个看起来如此“平常”的事迹材料,是如何在层层推荐、审核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省级荣誉候选资格的?这背后是否存在标准把握的模糊、审核环节的疏漏?公众并非苛求每位候选人都必须有惊天动地的“舍己救人”之举,但有权要求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评选过程,评选材料和结果符合标准并有较强说服力。当地目前回应,仅仅重申齐某的个人优点和评选初衷,并未能有效回应公众关于事迹与荣誉等级匹配度、评选流程严谨性的核心关切,未能消除公众合理疑虑。
好人评选活动,为的是弘扬真善美,践行的是群众路线,依赖的是群众参与和群众公认。只有让评选全程暴露在阳光之下,经受住包括对“平凡事迹”含金量在内的严格审视,才能确保最终选出的“好人”实至名归。此事引发的讨论,应成为审视和完善各地好人评选机制的一个契机,让荣誉回归其应有的重量与光芒。(评论员 王彬)
“转载请注明出处”